大海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大海小说 > 瑜伽菩萨戒 > 第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2/2页)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只蚂蚁,当然凡夫的情见,看到蚂蚁没有任何感觉──它是蚂蚁,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不是离苦得乐跟我没关系了,我自己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这样思惟是非常狭隘的,就是说众母爱护亦如是,就是说这只蚂蚁它过去曾经扮演我母亲的时候,她对我的恩惠就像今生的母亲一样,虽然她今生不是我的母亲,但是她过去对我的恩惠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所以这只蚂蚁对我有母亲的这种恩惠。
  
  「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我们应该要思惟每一个有情,他们都曾经对我释放过这种深厚的恩德,而我现在都还没有来得及回报,所以我们忆念母恩求加持,应该去忆念每一个众生,他们在流转的因缘当中,都曾经对我们释放过恩惠,这个是念恩,忆念如母有情的恩惠。
  
  (三)、报恩
  
  若知有恩犹弃舍,似我下劣更有谁;
  
  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
  
  假设我们今天知道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我们还是把众生给放弃,我们不管众生是不是离苦得乐,你自己自求解脱!就是说在圣道的修学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学声闻道,声闻道很容易的,利根的六生成就、钝根的六十小劫,你不必广修一切方便,你也不要去跟众生接触,只要观察我空法空的智慧,在空性当中把你内心的我爱执消灭掉,你就是解脱三界的生死,这是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选择就是修习菩萨道,自利利他。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若知有恩犹弃舍,似我下劣更有谁。」今天这些在生死当中、在承受老病死折磨的这些众生,他们都跟我们有深重的恩惠,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我们还把他们放弃了,但求自身的解脱,这样子下劣的心识,「似我下劣更有谁」,比世间的善人都还不如。世间的君子,他们尚且知道要孝养父母来回馈母亲的恩惠,何况是我们一个出世的圣人!所以说「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所以今天不管我们能够做多少,但是我们的内心要有一个愿力、有一个希望,希望一切如母有情能够拔除身心的痛苦,他有老病死的痛苦、他有各式各样的痛苦,我们希望他能够离开痛苦;
  
  但是只有离开痛苦是不够的,他缺乏种种的安乐,我们希望给他现世的五欲乐,我们更希望给他究竟的涅槃乐。我们内心当中,真实的发出这样的善意出来,虽然我们还做不到,但是在菩萨道的第一个出发点,你应该对有情众生释放这样的善意,就是我真实的希望你离苦得乐,因为你对我有恩惠,这个就是「修悦意之心」。
  
  我们凡夫的判断能力跟实际的相貌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多看经典你会知道,或者我们日常生活观察,我们也会知道:就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障碍,你一个眼睛,一张纸就把你障住了;我们看不到前生,我们很多事情不明白,我们只能够靠着这种浅薄的人生经验来作判断,往往判断错误,所以使令我们胸量非常狭小。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跟历代传承正法的菩萨祖师们,告诉我们怎么样解脱你现前六根的障碍,从这个现前的因缘跳脱出来,看到无量的生命,这个很重要。
  
  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你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跟众生的生命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这个观法我们要知道,这个不是假想观。我们有时候在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消失掉,这是假想观;而现在这个是一种如实观,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有情众生他曾经扮演我的母亲,这个是一个真实相。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在《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说每一个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是一个事实。因为我们颠倒了,所以我们透过这个观法看到真实相,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再看第三段。透过我们对一切有情的观察,我们开始
  
  三、修习慈悲之心
  
  就是对如母的有情生起与乐拔苦之心。
  
  (一)、慈心
  
  慈心就是给与众生快乐:
  
  有恩母等乏安乐,我以身财善根施;
  
  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
  
  有恩母等,就是一切的如母有情,他们在三界流转当中缺乏身心的安乐,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以身财善根施:我以这个身为众生服劳役;财就是用种种的财富资具,使令有情众生的生活没有匮乏;更重要的是善根施,前面是让众生得到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真理来开导众生,使令他能产生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得到究竟的涅槃乐。所以愿诸有情皆得乐,得到世间、出世间的安乐,一切的安乐都能够圆具求加持。在修行当中,我们不断的对众生释放一种希望他得到安乐的一个心情。
  
  (二)、悲心
  
  前面的慈是与乐,这个悲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
  
  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
  
  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如母的有情,他们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苦恼。在佛法中讲到苦恼有两种:一个是色身的苦恼,一个是内心的苦恼。色身的苦恼:比如说我们今天肚子饿,这也是苦恼;或者在冬天当中没有衣服穿,这也是苦恼。但是这个色身的苦恼是短暂的,是一个外在因缘刺激的时候才感到苦恼,但是这个因缘结束了,这个苦恼就恢复了。最重要的苦是心的苦恼,就是忧愁,因为这个心的苦恼假设我们不把它解开,这个因缘结束以后,他内心的障碍还是继续的留存,乃至到来生、到尽未来际,心有千千结,内心的忧愁是更可怕的。
  
  一般来说,年轻人的苦偏重在身苦,因为他六根的感应非常敏感。老人家他眼耳鼻舌身六根的反应迟钝,所以老人家吃好东西、吃坏东西,他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他内心的感受特别敏感,你对他有一点不恭敬,他马上感觉出来,而且他内心的障碍会留存很久很久,他那个心的感受特别灵敏。所以老人家的苦多分来自于心苦,特别是没有修行的人,他不能用智慧化解他的障碍,那这老人家心的心苦就特别厉害,回忆过去不如意的事情,乃至忆念现前不如意的事情等等。
  
  总之,众生就是在苦当中不能解脱。这个苦当然有它的因,因就是烦恼跟罪业;还有它的果,苦果,苦果就是老病死。我们希望众生的苦因、苦果都能消灭。「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即使还有一些剩余的灾难,我们愿意代如母的有情来接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慈悲心的观法在修学的次第有三种:
  
  第一个是思惟修。就是我们在佛堂的寂静处当中先修止、或者念佛持咒,让内心能够把昏沈掉举调伏下来,产生一个寂静的相貌,在寂静当中思惟「有情众生他们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惠」,我内心当中真实的希望他们离开痛苦,真实的得到安乐,这叫思惟修。
  
  第二个是作愿修,其实作愿修就是回向。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功德,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持大悲咒、念佛。当我们成就一个功德以后,我们希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你可以观想这个功德变成一道的光明释放给众生,众生因为这个光明的照摄而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个就是作愿修,就是回向。
  
  第三个是荷护修,荷护修就是采取行动。
  
  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是偏重在思惟修跟作愿修;法身菩萨他有神通三昧,他能够采取行动让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慈悲观,我过去参加过莲因寺斋戒学会,有一次在斋戒会的时候,大家在念佛堂拜佛,那一次有两个住众法师在念佛堂拜佛,拜到一段时间以后电话响,结果大家都没有去接电话。忏公师父出来就很生气,他说:这个电话都没人接,居士打电话来寺庙是表示有事情要我们帮忙,我们修行人要想「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我内心感到忏公师父那种慈悲心,我自己感到惭愧,就是「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修慈悲观、我们今天积集功德,要按我们过去的心情,我愿意把这个功德加持在我的生命,使令我离苦得乐,这个是一种很狭隘的心情;现在我们修慈悲观以后,我们发觉我们自己的个体跟众生有很重要的关系,我们开始关怀众生、对众生释放善意,把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但事实上,有情也不一定会因为你这个因缘而得到安乐,不一定;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先得到安乐,你自己先回馈回来。所以我们讲因果,其实你对众生所释放的任何的业力,到最后都是返回到你自己的生命上。
  
  我自己对慈悲观有一点小小的经验,提供给大家作参考。我有一段时间住在净律寺的文殊院做一个短期的闭关。文殊院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后面有很高的树。我们都知道有树的地方就有树神,比人高的树就有树神。我也曾经听一些老前辈说「文殊院不好住」(哈哈),但是想「没有选择余地」就去住了。果然住没多久,晚上各式各样什么声音都有,你要不管它就睡不好,但是你管它,它也是照吵。怎么办呢?后来我想:这个东西不能用硬的,一定要用慈悲观。我开始晚上做完功课以后就回向,我就特别的持往生咒,往生咒持完以后,我就观想往生咒每一个咒语就像一道光明,放大光明,这个光明照射到后面树上那些树神,我观想这些树神得到这些往生咒的加持,他们的痛苦消失掉,而得到很多的安乐。我开始每一天不断的对那一些树神释放我的善意。我说:我今天修行,并不是想来干扰大家,我修行的功德是要回向给你们的。果然没有几天以后,晚上再也没有声音了。
  
  没有错,我们修慈悲观,乃至我们对冤家修慈悲观,他不一定马上离苦得乐,因为他自己有障碍,他不一定能够接受我们这个讯息;但是你修慈悲观,你自己就先得到利益,因为你的心,从凡夫的障碍心跟佛的心更接近,一切唯心造。如果对方能够把执着放开,他真的是可以得到利益,当然他的利益比你的利益少,大概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
  
  所以说我们今天要有一个观念:我们今天保持狭隘的胸量,对自己绝对没有好处,我们的生命要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老是保留过去狭隘的思考,所有的安乐、所有的功德只考虑自己,我们的生命想要突破不可能。就是我们一定要对众生释放善意,这是一个关键点。
  
  (三)、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就是把前面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坚固,增上就是坚固,把它转成一个对众生的责任感跟使命感。我们看宗大师的偈颂:
  
  一切世间诸有情,获无漏乐断苦根;
  
  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
  
  在一切的如母有情当中,我们希望他能够得到无漏的涅槃乐,而断除生死的苦根,这件事情「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增上意乐的关键点就是「我应决定如是作」。慈悲心的释放,事实上外道的禅定,像四禅天人,他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禅天人在禅定当中,他也看到众生在老病死的折磨,其实他也对众生释放他的善意;乃至于阿罗汉的尊者在涅槃当中,他也知道众生在流转当中受老病死的折磨,他们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他们都没有采取行动。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只修到慈悲心,而没有修增上意乐,他不认为这件事情是我该做。也就是说外道跟小乘的圣者,他也同意众生应该离苦得乐,但是这件事情不是我该做的,自然有人会去做,他不认为「让众生离苦得乐是我一个不共的使命」,他没有这个心情。所以我们在修完慈悲观以后,要加修一个增上意乐,就是「我应决定如是作」。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