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各自转圜奔前途 (第1/2页)
水军众将各自回营,而刚一回到帅帐,武成军副总管呼延南仙终于忍耐不住,愤愤出言:“这么多年,咱们汉儿为大金出生入死,却依旧换来一句大汉军不能与水手合流,真让人心寒。”
呼延南仙其人三旬年纪,平日里寡言少语,为人沉稳,此时若非怒极,不会直接在上级面前发牢骚。
徐文老神在在的拿起两个陶碗,斟了两碗黄酒,将其中一碗递给呼延南仙:“年轻人,莫要这么大的火气,人家说的有错吗?这大金天下,毕竟是他们完颜家的,毕竟是女真人的,他们防着咱们汉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也就是完颜郑家为人坦荡,你当其他人不说,心中就不会这么想吗?”
呼延南仙摆手拒绝:“总管,在军中我不饮酒。”
徐文笑着举起酒碗,一饮而尽。
军中是不能饮酒的,尤其是有苏保衡这等方正人物坐镇的时候,更是会严肃纪律。
但凡是总有特例,比如徐文这种老将,半生厮杀,身上的伤口积累颇多,若不能用酒精麻醉,夜间都睡不好一觉。
见呼延南仙依旧愤懑,徐文复又饮了一碗黄酒,再次宽慰道:“天下乌鸦都是一般黑的,你这年轻人总觉得是不是大宋就好许多,是不是在宋国就不用受这种气,可老夫告诉你,全都是一个样。
老夫年轻的时候,恰逢靖康之乱,彼时真的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到了宋国建炎年间……也就是大金天会年间,那赵构就有了弃北地的意思,对俺们这些义军百般刁难。李天王(李成)不忿,带着俺们投了大齐,复又投了大金。
中间有段时间,俺还觉得是李天王生事,但后来听到秦桧老狗那‘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言语,俺才明白,李天王真是真知灼见,见识长远。得亏俺们提前投靠大金,否则脱不了就是为奴为婢的下场。”
说完一阵老生常谈的牢骚话,徐文复又对呼延南仙说道:“你可知道,俺们投靠大齐的时候,两淮凋敝,赵构又不给粮草,俺们已经到了互相渔猎而食的程度了?人人都是猎人,又人人都是猎物,有人经历过这一遭甚至终身不食肉食。与之相比,现在被猜忌,被嘲讽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富贵少你的了吗?”
“唉!”呼延南仙重重叹了一口气,犹豫片刻之后方才说道:“我是身为副总管,自然是有些说法,但咱们大汉军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前途的,我是真的怕武成军不稳。”
徐文皱眉:“你听到什么风声了吗?”
呼延南仙不答,反而说起了其他:“徐伯,你说咱们武成军,到底算是什么?你这个总管,还有我这个副总管,在大金是个什么位置?”
徐文当即哑然。
这个问题就涉及金国混乱的军制了。
理论上,金国的三十二军都是猛安谋克的编制,但这种依靠部落结构来维持的军制必然不是长久的。
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
汉化才是十二世纪各族的唯一出路,开历史倒车死路一条。
再加上金国开国时一路上招降纳叛,吸纳了各族兵马,尤其是吃了宋朝那一大坨,自然不能事事认死理,所以部分汉军是按照宋军与辽国汉军那种总管、统制官、统领官的形制来编制军队。
而尴尬的地方就在于此。
万人大军的首脑一般就是都统,还有再加刺史号或者将军号,或者有行军万户的身份。
但水军七万将士,只有苏保衡这一个都统,也只有完颜郑家这一个副都统,除去那几个在都水监挂职的不谈,三支大军的指挥官竟然是总管这种不上不下的职位。
须知道,行军总管正好卡在行军猛安与行军万户之间,有种被排斥出主流官员体系的感觉。
当然,如果再等上十年,金国基本完全汉化后就没这区别了,彼时除了部族军,基本上全都改汉制了。
用句行话来说,此时正好处在改革的阵痛中,导致徐文等武人在金国地位十分模糊。
位高权重吗?
统领一军,无论如何都不算小官了。
但见官小一级,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这并不是陛下专门设立来针对大汉军的。”徐文沉思片刻,勉力劝慰:“蒲辇合达可是正经女真人,还不是也当个总管吗?你年纪在这里,再军中厮混十年,到时候也能当都统,万户。”
呼延南仙摇头苦笑:“我真是担心,没有十年好活了。军中已经有些不稳,具体是谁我不好说,但我担心,南征之时……或者干脆有人攻来之时,就会有人逃窜,或者干脆扯旗叛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