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南国烽火二十年 (第1/2页)
时间来到了九月十五日。
这几日山东算是彻底平静下来,金国水军也在内讧的威胁下,放弃了对东平军的进攻。
就连忠义大军也只是对沂水县围三缺一,希望将武兴军逼出来。但武兴军只是当缩头乌龟,一动也不动。
唯一比较重大的事情就是攻入大名府的博州土豪王友直迎头挨了一闷棍,被威毅军石盏斜也正面击破,麾下聚集的数万天雄军溃散大半,只率数千残兵败将回到博州。
石盏斜也率军追杀,也顺势攻入山东。
如果王友直在博州再败,很有可能往东南方向,也就是泰安州与沂州方向跑,而彼处正是天平军的驻地。
说不定石盏斜也就会与耿京发动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大战。
但总的来说,此时山东还算是平静。
可谁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金国水军不可能永远跟东平军大眼瞪小眼,忠义军也不可能放武兴军逍遥快活,甚至杀入山东的威毅军,已经整编完毕的天平军,作困兽之斗的天雄军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所有人都在等宋金大战的开始。
而就在今日,大战的确是开始了。
九月十五日午后,身在关中的徒单合喜首先发动了进攻,他与张中彦合军一处,率五千骑兵当先而行,攻破了大散关,沿着陈仓道攻入凤州,行进三十里后,分设三座军营,直面宋军屯驻之地,黄牛堡。
黄牛堡守将李彦坚向后方求援。
吴璘率军北上,准备与金国展开正面对决。
在吴玠吴璘兄弟在左近的和尚原与金军大战整整三十年后,吴璘复又走上了这条陈仓道。
此时此刻,这名老将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收复家乡。
大约在同一时刻,曾经拒绝东海起义军归附宋国、也曾经用实际行动支持魏胜北伐的楚州通判徐宗偃渡过了淮河,抵达金国境内泗州临淮县,并且遇到了携带银牌的金国使臣。
徐宗偃夺过金国使臣的皮包,从其中翻检出了金国讨宋的檄文,并且还有斥责赵构,并且给宋国下达最后通牒的言语。
在涛涛淮河之畔,自诩精明强干的徐宗偃彻底呆愣。
即便是有了宋金大战的心理准备,但两个万里之国的大战此时正式开始,依旧让徐宗偃惶恐不已。
正如上下磨盘研磨,不管那一方最终撑不住,但最先碎成齑粉的,肯定是身在磨盘中央的豆子。
而现在,楚州就在磨盘的正中央,战争的最前线。
“呵呵呵呵呵……”
被打得满嘴是血的银牌使臣此时依旧被反剪双手,跪在地上。可哪怕是头发被抓住,头皮渗血,其人依旧面露狰狞笑容。
“兀那宋狗,你还在看这劝降文书,看这宣战檄文,却不晓得兵贵神速。你这般颟顸,应该不知道昨日我大金左监军已经抵达泗州,现在想来,此时就应该就在渡江攻打淮阴了吧。”
“宋狗,你回去之后,就看到你全家的妻儿老小,八成全都被剁成肉泥!”
“哈哈……”
“哈哈哈哈!!!”
银牌使臣自知已无幸理,笑容趋于癫狂。
徐宗偃心中一沉。
他已经渡过淮河两日了,为了亲身探查情况,他是从淮河上游盱眙军渡河,想要从侧面绕行到宿州。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事情竟然这么巧,时间恰巧岔开,致使其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与徒单贞所率的三万大军错身而过。
“杀了他。”徐宗偃稳定心神,对押着那银牌使臣的伴当说道。
伴当抽出刀来,刚要动手,徐宗偃就抬手制止了。
“把刀给我。”徐宗偃脸颊抽搐几下:“宋金大战再起,接下来十年二十年都可能会厮杀不停,我身为国家大臣,如何能不杀人呢?”
说着,徐宗偃不顾其余伴当的反应,挥起一刀砍在那金人的脖子上。
力气使歪了,而且也使小了,使得这一刀并没有斩首,只是砍断了半个脖子。
那名金人颈血如注,喷涌而出,在地上抽搐片刻,弄得周遭几人衣服下摆狼藉之后,方才死去。
徐宗偃脸色发青,咬着牙说道:“走!”
他还要去镇守楚州,反击金军,在这里耽搁不得。
此时此刻,徐宗偃认为,他即便不是史书中的主角,也应该占据一个先锋的位置。
然而几十年后,当史家整理这个时代的史料之时,却惊讶发现,在这场宋金大战中,宋国的第一次反击并不是吴璘、吴拱、成闵等名臣大将;也不是蓝师稷、徐宗偃等地方守臣;甚至也不是刘淮魏胜等注定要登上另一本史书的北伐军将。
而是在涟水左近的一个不知名的人物。
在淮河北岸的一个小渡口中,曾经协助魏胜三百北伐军渡过淮河的消瘦老者抬头望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