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江东西共争先 (第2/2页)
所以,从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又被称为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这个江东。
事实上,项羽自刎之地乌江就在左近,刘淮在建康府与当涂路程最中间时,只要隔着大江眺望,就能看到乌江县。
但到了此时,谁都没有心情来感时伤古了,刘淮也是同样如此。
如果真有这个想法,还不是速速抵达采石矶,在彼处凭吊一下捉月而死的李白呢!
南船北马的说法自然不是错的。
江南在经历大开发之后,已经不像前汉时期到处都是沼泽湖泊,然而浇灌水田的河流沟渠却是太多了一些。
哪怕这些沟渠在冬日干涸,也足以迟滞行军的大股兵马了。
非战斗减员也随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这倒不是说有人开小差,毕竟飞虎军是精锐甲骑,各方面待遇都很高,不至于在口音都不对的异乡耍小心眼。而是说趟过冰冷的小河,走过不太稳固的小桥后,即便在官道上疾驰,无论人还是战马,力气都会飞快消耗。
这百里路途,竟然一日之间才行进了一半多一些,只是七十里出头。
刘淮此时也不得不下令收拢兵马,暂且歇息。
还好的是,江南毕竟是宋国的统治核心,也是富庶之地,刘淮有刘锜的任命文书,又有州府官员一路引导,所以沿途州府设置的军站也对他开放,倒也不至于早早就得建立营垒,砍柴作饭。
清点了兵马之后,刘淮才发现,一路急行军,此时哪怕是精锐的飞虎军也已经只剩下三百余人,俱是人困马乏。
刘淮无奈,只能精选出百余最精锐的骑兵,在第二日天才蒙蒙亮的时候,就再次极速向南进军。
剩下的二百骑则是分出陈文本作统军,多休整几个时辰之后再行军。
不过出乎刘淮预料的事,接下来的路程竟然好走了许多。
与刚刚从太平州赶来的向导细细交谈之后方才得知,当涂左近商贸发达,在宋金和议之后,边境契场就开在了寿春。也就随即形成了寿春—合肥—当涂这一线的贸易网络。
也因此,到了太平州之后,官道就要比其他地方平整许多了。
这就是人生地不熟的坏处了,许多对于本地人是常识的东西,对于他这个山东来客都是战争迷雾。
虽然有向导指引,但向导也不是万能的,他只能说大略规划出相应的线路,并且有问必答而已,哪里有主动发现路况对战事影响的本事?
宋金已经停战二十年了,就算宋金大战的时候,江南也是很少被波及的,寻常吏员根本就没有军事经验。
刘淮也有些懊恼,早知道如此,就应该让全军拼着疲累加速行军,到了太平州的官道之后再一边行军整队,一边就地征发马车来运输粮草。
不过说这些都已经晚了。
事已至此,刘淮遣人只能将军情一路向后传递,随即带着麾下百余精骑在官道上疾驰,向着三十里外的东采石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