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主和主战复主守 (第1/2页)
十一月十三日,此时忠义大军的辎重官,也是前任的楚州通判徐宗偃亲身来到虞允文身前,以作交接。
“虞储相。”
“徐二郎,如何这么憔悴了?”案几之后,虞允文上下打量了徐宗偃几眼:“即便是舟车劳顿,终究不止于此吧。”
徐宗偃此时更加消瘦了,虽然到不了形销骨立的程度,却也是脸颊深陷,满脸风霜,闻言拱手说道:“为一方守臣不能守卫国土,将百姓置于金贼铁蹄之下,我万死难辞其咎,仅仅消瘦一些不算什么。”
“唉……”虞允文长叹一声,复又沉默片刻之后方才说道:“这倒也不怪你,淮东大军一撤,楚州的确无法坚守,你已经做到了最好了。朝中自会有嘉奖的,若你在靖难大军中受了委屈,又不愿回朝,那不妨来老夫帐下听令,老夫这里确实缺人手。”
徐宗偃也不是在朝中毫无根底之人,而且若是他地的通判,还真有可能是贪财恋权的废物。但楚州作为宋金前线,一般二世祖还真的不敢去主政做事。
他终究是有些能力的。
而提拔徐宗偃与推荐虞允文作参谋军事的朝中大佬是同一个人,都是当今的右相陈康伯。
有这一层关系在,虞允文与徐宗偃在政治上天然亲近。
也因此,虞允文方才有此言,也不怕刘淮不放人。
但徐宗偃却是缓缓摇头,对着虞允文说道:“我现在身为靖难大军辎重官,身负重任,不能脱身的。”
虞允文直视徐宗偃的双眼:“徐二郎,以你的身份,在军中当辎重官确实太屈才了。”
这是委婉的说法,以虞允文的聪明才智,如何会想不到徐宗偃在山东义军中会受到何等挤兑?
作为楚州的主政之一,徐宗偃的责任就是联络山东中原义军,以往宋国对山东义军的帮助极其稀少,现在山东义军自行壮大后南下来助宋抗金。而徐宗偃却惶惶如丧家之犬,不被嘲讽两句就怪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尤其东海出身的义军,依旧对去年楚州见死不救耿耿于怀,即便有刘淮的威望在这里,不会有人直接杀了徐宗偃,但冷言冷语却是少不了的。
听罢此言,徐宗偃依旧是摇头,并且将几封请调钱粮辎重的文书递给了虞允文。
虞允文接过文书,依旧追问:“徐二郎,你莫非有赎罪的心理?”
徐宗偃终于叹气,正色说道:“有一些,却不是主要的。虞储相,在蓝府君在殉国之后,我突然就想明白一事。”
“天下事到了如此地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官家错了,陈相公错了,蓝府君错了,我也错了,所有人都错了。反而是魏胜魏大刀这个从头到尾都对金贼喊打喊杀的武夫才是对的。”
“有些仗是躲不了的,是必须要打的,而且不能取巧,得用人命往里面填。”
“今天咱们不打,那咱们的子孙就要打。这血咱们不流,咱们的子孙就要成倍的流。”
“总想着苟和,苟和了二十年,苟和出什么结果了呢?二十年后,金贼秣兵历马,又打过来了。如果现在大宋依旧是只想守住江南,与金贼和谈的话,那么再过二十年,咱们的子孙难道还要在江南抗金吗?”
“也因此,哪怕正面受辱,哪怕遭到唾弃,我也要待在靖难大军中。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只有魏大刀与刘大郎能真正打出去收复失地之人。如果真的犹如陈相公所言作偏安一隅,二十年后,我如同虞储相这般年纪,即便是想要拿刀与金贼决死,也不可得了!”
似乎这番话已经在徐宗偃胸中酝酿了许久,竟然一口气全都说了出来,让虞允文一时间默然。
作为政治斗争的高手,虞允文自然知道为什么徐宗偃要说自家举主陈康伯的不是。
原因很简单,陈康伯虽然此时是主战派,原因却是金军已经打到了眼前,不得不主战。
如同汤思退那种金军在家门口还要主和的行为,一般都可以算作投降了。
但如果论政治光谱,陈康伯乃是不折不扣的主守派。
主守派的主张是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但金国要打过来,我还是要奋起反抗的。
至于失地,我反正收复不了,我看你们也全都够呛,还是交给后人的智慧吧。
自建炎南渡以来,持此等政治姿态的士大夫简直不要太多。
有人是因为宋国军事水平太差,同时也被金国打怕了,生怕仓促北伐大败之后损兵折将不说,神州陆沉,连这一亩三分地都保不住。
还有人是江南士大夫,对北方失地没有切肤之痛,北伐却要加江南赋税,觉得划不来。
更别说北伐成功之后,还得建设北方,最起码黄河得修一下吧。这么算下来,江南士大夫能有什么动力那才叫见鬼了。
陈康伯属于二者兼有。
此人籍贯在江西,更是经历了南宋初年的战乱,觉得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是真的不想再打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