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议定孤军捣其巢 (第1/2页)
“都到齐了我也不废话。”
在靖难大军帅帐中,刘淮坐到了主帅位置,对帐中诸将侃侃而谈:“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刚刚与合扎猛安交手,飞虎军什长申龙子有擒将之功,飞虎军什长邵重荣有夺旗之功,当通报全军,以作嘉奖。何大管,给他们记三转功劳。”
众将纷纷点头。
这件事既然拿到大军议上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事关军心士气,应当速速执行。
然而辛弃疾却是皱眉起身发言:“都统郎君,我其实早就想劝谏了。都统身负一军之重,不应该莫名犯险,须知这已经不是带百余人拼命的时候了,现在靖难大军五千兵马,还得需要都统郎君居中调动才行。
就比如今日,具体情况我已经听申龙子他们说了。金贼合扎猛安战力强横,都统郎君应该在第一时间上船脱离战场,不应犯险带着五人与之厮杀,逞一夫之勇。”
刘淮有些好笑的看着前日才在阵前斗将,逞一夫之勇的辛弃疾,摇头说道:“乌江县百姓,洞庭湖水军都在撤退,当时我只有一夫之勇,终究还是该用一下的。”
辛弃疾语气更加严肃:“乌江县有百姓要救,难道两淮山东的百姓就不要救了吗?都统郎君就算将性命扔在乌江县能救得了几人?到时候两淮山东万千百姓指望谁?”
平心而论,这马屁拍得有些露骨,最起码刘淮身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心中也连连说不敢当。
然而看到辛弃疾一副郑重的表情,刘淮又觉得对方似乎在说真心话。
胡乱答应敷衍过去之后,刘淮说起了今天的重点:“刚刚虞舍人说,朝中有旨意,让咱们去临安受赏。”
此话一出,如王世隆这等脑袋灵光的,已经皱起了眉头,觉得宋国朝廷简直是胡闹。
但还是有没反应过来的,天平军贾瑞直接兴奋出声:“那还等什么?还不……”
作为此时天平军山头的实际老大,辛弃疾直接呵斥出声:“贾忽律,现在去临安,与临阵脱逃何异?你难道就这么害怕金贼?”
贾瑞一愣,却见到其余将领皆是以怪异的眼神看着自己,连忙摆手:“五哥,俺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既然南下,终究还是要拜见陛下的。顺道领了赏赐,儿郎们士气也能高昂,再与金贼厮杀,也多几分胜算。”
辛弃疾还要再呵斥,刘淮已经摆手:“贾统制,这事不是那么简单的。”
刘淮将朝中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斗一一说来,并且着重强调了宰相陈康伯与皇帝赵构之间的关系,并且隐晦的提了一下赵构想要解散百官,浮海逼敌。只是隐去了太子赵昚之事。
一番话说罢,不止贾瑞听得目瞪口呆,就连刚刚已经有所明悟的张白鱼几人也都面色肃然。
“贾统制,这就是这事的来龙去脉了。”刘淮正色说道:“简单来说,若是咱们去了临安,高官厚禄可以得享,但基本不可能回到抗金战场了。若要回到山东,那更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了。”
辛弃疾摇头补充道:“不止这样,诸位,咱们之所以南下参战,就是为了抗击金贼,让金贼不能全据两淮。如若咱们贪图富贵避战,就算宋国能撑过此战,向金贼割地两淮求和。可届时山东两路就会受到金国四面围攻,魏公与耿节度该怎么办?”
说到此处,原本还有一二功名利禄之心的诸将纷纷肃然。
山东不只是根本,更是家乡,所谓人离乡贱,远离家乡,没了乡党,有再多的财货又有什么用呢?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是项羽都懂的道理。
谁都可以放弃山东,唯有山东汉人无法放弃。
何伯求拱手说道:“我早就说过,宋国不足以为恃。即便此时并肩作战,却也要提着三分小心。大郎君,即便这一次敷衍过去,宋廷还会有别的手段,一次次总有躲不过的时候。”
刘淮手指在身前案几上轻轻敲了两下,心中一阵无奈。
前有强敌,后又掣肘,这仗打的确实离谱。
张白鱼起身皱眉以对:“可咱们又能如何呢?只是坐在采石矶隔着长江与金贼瞪眼,也瞪不走金贼啊!难道真的要等天下有变局再行动?”
王世隆干笑一声:“就怕天下未变蜀先变。”
说到这里,所有人的脸色都很难看。
原因无他,因为在这个时代三国通俗演义的雏形已经出现,在座之人哪怕是文化低劣,也大约知道三国故事。
诸葛亮的隆中对何等伟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只可惜天下还未变,蜀汉荆州失关羽死,以至于北伐大业成了泡影。
然而蜀汉好歹众志成城,有明君良相,宋国这都是什么玩意?刀刃临头还要搞幺蛾子!
鬼知道到底是天下要先有大变局,还是说宋国要先动乱?!
而且,什么叫天下有变?天下难道会自己变化吗?还不得是一群人奋死才能将局势力挽狂澜吗?
如果靖难大军坐视风云,那谁去奋战呢?
自然是魏胜与耿京!
想到这里,众将皆是脸一黑。
尤其是张白鱼,因为他突然意识到,魏胜与耿京虽然艰难,需要尽快破开局面,但所面对的,终究是金国的地方军队。
而他的亲爹张荣亲率三千兵马,可是要在瓜洲渡直面三万金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