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大海小说 > 三国之谋伐 > 第一百一十九章 灵魂拷问

第一百一十九章 灵魂拷问

第一百一十九章 灵魂拷问 (第2/2页)

赵云之前是在共县、汲县等地领白波军家属屯田,等到关羽收复林虑荡阴之后,又领黑山军的家属在朝歌屯田,他率领的部下也都是原来的黑山军,总计一万两千人,有部将韩浩、罗平安、李兰,以及原来的黑山军将领陶升,五鹿等,常与黎阳一带袁军作战。
  
  这就是目前朝歌一带,赵云这边的情况。
  
  说完自己这边的情况之后,赵云又向朱儁陈暮说了一下关羽前线那边发生的事情。
  
  自从关羽收复荡阴林虑等地,兵马威逼黎阳、内黄、繁阳一带,离邺都已经不足二百里,这让袁绍大为震惊,因而急忙返回魏郡,于双方边境,也就是后世的安阳市一带,布置大量兵马。
  
  后世很多人以为安阳就是邺城,实际上邺城位于安阳的北面约三十公里,距离上更靠近磁县,因此只能说邺城是在安阳境内,但并不是在原来的旧址上。
  
  由于当时这附近并没有城池,属于一片旷野,且此地离邺城太近,不过一日路程就能兵临邺都城下,所以袁绍干脆在此地,也就是后世的安阳市市区,洹水河畔重新铸造起一座城池,并且大量修筑堡垒、壕沟、营寨等防御设施。
  
  这座城池以及防御设施,其实早就已经筹备建造,在吕布镇守荡阴之时,就差不多完工。一直到关羽收复荡阴,然后领军北上,想要一举攻破魏郡的时候,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将关羽几次进攻打退。
  
  随着袁绍回军,魏郡的军事力量得到增强,关羽不得不撤兵。但同时袁军也开始从防线里出来,慢慢往河内推移,增大战略面积,最远的时候,甚至已经攻破羑(you)里城,打到荡阴城下。
  
  双方就在荡阴与安阳城之间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地理位置差不多是后世鹤壁市与安阳市之间这一大片土地,这些地方成了双方战争的中心区。
  
  从战争过程来看,双方互有胜负。都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只是数千兵马之间在平原上游弋时爆发的冲突,战损规模也大多在几百上千人之间而已。
  
  但从结果上来看,关羽的防线一直从快杀到邺都,一路节节败退,丢弃了中间的羑里城,又回到了荡阴城下,可见其已经处于劣势。
  
  赵云得知的最后关于前线的消息,还是前日关羽亲自领军出城将袁绍派去城下的兵马杀散,最新消息就不得而知了。
  
  陈暮听闻二哥在前线处于下风,皱着眉头询问赵云道:“子龙,如今袁军现在驻扎于何处?”
  
  “在羑里城以北,包括羑里城皆有,连绵数十里营寨,大军不下十万。”
  
  “我记得羑里城早就已经毁坏了吧。”
  
  “是的,原来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城池已经没有了,吕布在荡阴的时候,袁绍就派人修葺过此地,吕布走之后,前将军收复荡阴,将此地重新铸造为城池,想作为攻打袁军的桥头堡,哪料到城池尚未修好,袁军就攻来,前将军不得不弃城。”
  
  赵云解释了一句。
  
  羑里城就是纣王囚禁关押周文王姬昌的地方,从殷周时期到东汉一千多年,这里早就破败了。之前是荡阴的一处乡亭,早年曾经把这里留下来的一些残垣断壁经过简单修葺,成为亭长的亭舍。
  
  后来关羽收复这里之后,就想利用此地特殊的地形,当作敌人进攻荡阴的缓冲城市,与荡阴并列为两座城池,形成掎角之势。
  
  可惜还没有铸造成功,就被袁军打过来,城墙都没有修好,自然无法防御,只能撤军。
  
  关羽撤军回荡阴,羑里城就被袁绍占据,他派人继续修建城池,使得羑里城反倒成为了袁军攻打河内的桥头堡,双方形势倒转过来,袁军站稳了脚跟,步步紧逼,导致关羽前线颇为吃力,现在落入了下风。
  
  “取地图来。”
  
  听到赵云的话,陈暮立即察觉到不妙,让赵云把地图拿过来。
  
  赵云便取来此地舆图,这是泰山学宫地理学院在洛阳军中的毕业生绘制,包括双方犬牙交错的态势,都已经一一标注,简单易懂。
  
  陈暮看了之后,低声说道:“袁军如果不傻的话,一定会断二哥的粮草吧。”
  
  “是啊。”
  
  赵云叹气道:“这几个月来,我们都是在为粮草而争夺,袁军时常越过荡阴骚扰我往前线运输粮草的粮道,几次都是我亲自领军这才将他们击退,现在敌人的动作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把羑里城夺回来,恐前将军只能撤兵,再次退守朝歌了。”
  
  羑里城的失守是一个很大的败笔,因为袁军和洛阳军队一直是在荡阴与安阳之间交战,这中间有数百平方公里的战略纵深,直线距离也有七八十里,两边你来我往,大概率只能形成犬牙交错,互相拉锯的局面。
  
  但羑里城丢失之后,袁军有了城池就站稳脚跟,如一根钉子一样镶嵌在荡阴腹地。你本来就兵力不如人家,敌人还在你的城外有一座城池固守,一下子就会将本来对峙的局面打破。
  
  如此一来,关羽就进退失据,瞬间变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毕竟如果羑里城还在关羽手里,那么敌人就算想要进攻,中间这一大段纵深,就有操作的空间。
  
  比如袁军打到羑里城外,荡阴与羑里城互为犄角防守,敌人在城外构筑营寨,那么中间的粮道,就有可能遭到关羽军打击。
  
  而且营寨基本都是木头制造,防御能力比城池差得太多,关羽手中不是没有燃烧瓶,若是利用燃烧瓶发起猛攻,袁军派人前往安阳求援,去求援加援军赶来,来回都得花两天时间,到时候营寨早就变成废墟。
  
  现在羑里城被拿下之后,燃烧瓶对城池没有一点用处,想要短时间内攻破羑里城自然就变得不现实,如此袁绍就可以利用兵力优势,稳固推进,即便你想断粮草,也得堤防城里的敌人。
  
  因此随着羑里城的失守,关羽与袁军从一开始进攻,到拉锯,瞬间变成了被动防守,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如果再不想办法把羑里城夺回来,或许要不了多久,关羽就只能继续退守朝歌,利用早先布置的淇水防线进行抵御了。
  
  朱儁作为老将,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关羽失去地利,让他脸色马上严肃起来,认真说道:“云长还是太心急了一些,不该贸然进攻邺城,还是该步步为营,先铸造好防线才是上策。”
  
  陈暮摇头说道:“太尉,现在说这些也没意义了,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应该想办法帮我二哥将羑里城夺回来,不然的话,袁军很快就会从拉锯变成攻势。”
  
  “敌人占据了羑里城,兵力已经开始包围荡阴,往朝歌这边进发,我们现在过去,在半路上都有可能遭受到敌人进攻。”
  
  朱儁说道:“稳重起见的话,我认为还是应当尽起大军,配合云长从荡阴撤回来更好。”
  
  陈暮认真看着地图,沉思了许久,忽然问道:“林虑还在我们手中吧。”
  
  赵云点点头:“徐晃领兵八千驻扎在此地。”
  
  陈暮顿时笑了起来,轻声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好办了,林虑在山谷之中,四面山岭环绕,易守难攻,若是我们大军兵马出动,进攻羑里城,袁绍必然派出援军来救,到时候安阳空虚,若徐晃顺着洹水南下进攻安阳,断其后路,则必让前线震荡。”
  
  赵云说道:“少府有所不知,袁军知道林虑有徐晃在驻守,因而封锁了出谷谷口,我们也只能通过共县北面的白陉口,穿过五行山,往林虑县运送粮草,徐晃与袁军各占一处谷口,很难突破重围进攻安阳。”
  
  “你不懂。”
  
  陈暮笑道:“这里我太熟了,自林虑背后的林虑山,可以进入并州壶口关,壶口关连接着白陉口与滏口陉,自此地可以绕道涉县,当年我在龙凤谷埋伏过徐荣,因而对此二陉颇有了解,知道一些五行山小道。”
  
  “可是从滏口陉出来之后,就是武安县,要绕道也是去了很远的邯郸,而且中途还得经过无数山谷,有大量黑山军盘踞,稍有不慎,便会被黑山军伏击,恐怕难以成事。”
  
  赵云提出了不同意见。
  
  陈暮说道:“我又没有说去滏口陉,我记得林虑北面分水岭东面有山岭古道,位于漳水南山之中,如果能够找到张燕,利用他的帮助通过古道,不就绕开了袁军防线,抵达洹水上游了吗?”
  
  林虑县就是后世的林州市,四面被山谷环绕,东侧谷口被袁军和徐晃派人把持,双方一个没法进,一个没法出。
  
  但林虑县也并非东面一个出口,此地南面连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口,可以通过共县,也就是后世的辉县穿过太行山进入其中。而北面还连着滏口陉,过壶口关进入并州境内,然后能绕到冀州大后方的赵国邯郸境内。
  
  这些道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探明,很多战役,包括长平之战,井陉之战都是在这附近打的。但除了最著名的这八陉以外,太行山还有无数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小道和山中壶谷。
  
  黑山军之所以能一直持续那么久,直到曹魏时期才偃旗息鼓,就是占据了这些小道和山中壶谷,有一些山谷平原区可以耕种,繁衍生息,建造出大量村庄。
  
  在太行山附近作战,一定要熟悉太行山中无数这样的小道,别的地方陈暮不敢说,但滏口陉与白陉口附近,他还是有把握。
  
  因为早年他在龙凤山伏击过徐荣,龙凤山就连通着林虑县,最关键的是,龙凤山东南也就那么十多公里,就是后世的峰峰矿区,南面便是岳城水库,然后就是安阳市,周围地形他都很熟悉,知道一些山中小道。
  
  当然。
  
  也不排除袁绍同样知道。
  
  只是在太行山里真正的王者不是洛阳军,也不是袁军,而是黑山军。
  
  谁能掌控这第三股势力,谁就能占据此地的主导权。
  
  而恰好张燕又投靠了朝廷.......
  
  此时张燕刚好是在北面赵国与常山国一带活动,作为太行山最大的一股势力,他盘踞的地方非常广,俨然成为太行山中的地头蛇。
  
  如果张燕能够出力的话,这一战的形势,必然会被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听到陈暮的分析,朱儁与赵云都是对视一眼,觉得他说的计策,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迟疑许久之后,朱儁问出了一个灵魂拷问。
  
  “谁去找张燕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