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大海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65章 百代文宗韩愈

第465章 百代文宗韩愈

第465章 百代文宗韩愈 (第1/2页)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名副其实的文坛祖师爷。
  
  韩愈一生,充满了起伏与变幻。
  
  既有意气风发的学问成就,也有仕途不顺的坎坷遭遇。
  
  他行文风格直白犀利,为世间不平而鸣,时常与主流观念针锋相对。
  
  他是一位愤青,也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的杠精。
  
  但也丝毫不影响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引领后世文风巨变。
  
  翻开韩愈的一生,也曾几度迷惘,几度悲凉。
  
  混迹官场三十载,不论顺逆高低,都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性。
  
  也正是他性子里的这份倔犟,才让他在泛黄史卷中风姿长存。
  
  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得苏轼如此评价,可谓古今独一份,足见韩愈一生之伟大,一世之传奇。
  
  “韩愈的运气,从出生起就不怎么好。”
  
  “刚出生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他。”
  
  “三岁时,父亲也与世长辞。”
  
  “等到十岁那年,兄长韩会遭贬,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
  
  “家中只剩下寡嫂孤儿,相依为命。”
  
  “长嫂郑氏带着年幼的韩愈几经辗转,才回到尚有些家产的故乡宣城,有了安身之所。”
  
  “年仅十岁,韩愈就经历了人生的两大痛苦:生离死别,流离失所。”
  
  “而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不仅磨砺了韩愈的坚韧性格,更让他对黎民的困苦有了深刻的认识。”
  
  “凡是苦读多年的读书人,都会选择去参加科举考试,求个一官半职,韩愈也不例外。”
  
  “在宣城,他准备了十年,考了四次才中了进士第。”
  
  “可没过多久,他便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上栽了几个跟头。”
  
  “没办法,他给当朝宰相上书,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推荐。”
  
  “他每月送去一封信,连续三个月,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生活不仅没为他打开一扇门,连窗户都锁上了。”
  
  “此时的韩愈,说他心中毫无怨气,那是假的,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颓丧。”
  
  “寂静的夜里,他曾辗转反侧,思考自己的出路。”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两入节度使幕府,做了几年的幕僚。”
  
  “可幕僚的工作枯燥繁琐,既养不了家,也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需求,难道就这样耗下去?”
  
  “眼见时光匆匆流逝,自己还没有作为,韩愈思虑良久,决定裸辞。”
  
  “他回到长安,毅然参加第四次吏部考试,这次他终于通过了。”
  
  “先是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不久又被身为京兆尹的李实推荐,升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管百官。”
  
  “官职的步步高升,让韩愈一扫之前的阴霾,整个人都变得意气风发起来。”
  
  “从前摔过的跟头,吃过的苦,全都化为脚下台阶,积淀为人生的厚度。”
  
  “他踌躇满志,决心握住手中利剑,横扫朝堂之污浊,重展大唐之雄风。”
  
  “可刚上任不久,就碰到一个棘手的难题。”
  
  “也正是这个难题,让他刚有起色的境遇瞬间急转直下。”
  
  苏轼:从愤青少年到文坛祖师的传奇人生!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依然动荡不安,文风日渐衰落,儒家思想不再为主流。
  
  眼看文坛无以为继,幸好这一年,在河南孟州城,韩愈坠地。
  
  他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祖父韩襄曾任过颍州刺史。
  
  家族在当时颇有地位,其父对他喜爱有加,寄予厚望。
  
  然而,人生这场游戏里,韩愈的新手期并不顺利。
  
  韩愈尚年幼,懵懂不知事,父亲韩仲卿便早早去世。
  
  家道迅速中落,还未到上学的年纪,便辗转到了兄嫂家。
  
  转眼就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他起个既美又雅的名字。
  
  翻看书籍左思右想,总是找不到一个合意的。
  
  韩愈看到嫂子为难,脱口而出一个愈字。
  
  正巧,韩愈长兄名介,次兄名会,愈也以人字作首,自是恰当。
  
  孤苦的童年经历,成为韩愈人生的底色,让他小小年纪,就格外的自立。
  
  韩愈自幼聪颖,天赋极佳,七岁读书,十三岁能文。
  
  他刻苦自学,立志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他潜心研读儒家经典,逐渐在思想与文学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注定要做一名愤青,革除着这个王朝的弊端,不管是文坛,还是政坛。
  
  然而,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韩愈的科举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19岁的韩愈进京首次参加科考,一路赶考,一路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
  
  韩愈到了京城,满怀信心参加科考,却不料接连落榜。
  
  直到韩愈27岁时,终于考中进士,获得了唐朝科举制度下最高的荣誉。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对韩愈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
  
  此时的韩愈,雄心勃勃,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作为一个底层愤青,他要拥有发言的机会了。
  
  可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按照唐律,高考通过之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
  
  韩愈又参加了三次,三次全落选。
  
  通不过考试,就无法做官。
  
  同样,在第四次考试,韩愈考上了。
  
  这年秋末,韩愈已经三十四岁。
  
  他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他步入京师政府机构的开端。
  
  然而,官场的复杂和残酷,却远超他的想象。
  
  辗转考试求官多年,韩愈眼界更加开阔,他亲眼目睹当时的文坛有多浮夸。
  
  六朝骈体文盛行,只重辞藻华丽,不重实用性,连大唐最引以为傲的诗歌也大不如以前了。
  
  作为一个愤青,韩愈不得不发声。
  
  这时期他阐述了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也是他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文章石沉大海,没有如他所料,一呼而百应。
  
  “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百姓们忍饥挨饿、流离失所。”
  
  “街上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身为京兆尹的李实却对上封锁消息,谎称粮食丰收、百姓安康。”
  
  “唐德宗一听没事,便收回减免租税的诏令,这让亲眼目睹严重灾情的韩愈出离愤怒。”
  
  ““一面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实,一面是卖儿卖女挣扎求生的百姓。”
  
  “孰轻孰重,韩愈心里早有判断。”
  
  “第二天一早,韩愈把《论天旱人饥状》呈于殿上,将真实情况铺展在德宗面前。”
  
  “却不想,德宗不仅没有怪罪李实,还听信其谗言,把韩愈贬到了广东阳山县。”
  
  “荒蛮偏僻,人烟稀少,来到这里,几近与世隔绝了。”
  
  “一片赤胆忠心,却遭到如此对待,任谁的心中都是苦闷失落的。”
  
  “而这样严重的贬黜经历,韩愈却遭遇过不止一次。”
  
  “公元805年,韩愈从阳山重返京都后,仕途依然不顺。”
  
  “他在宦海沉浮十余年,起伏升降,皆是常态。”
  
  “到公元819年,他更是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滑铁卢。””
  
  “当时,唐宪宗整日沉迷佛道,欲求长生不老。”
  
  “于是便有了六开宝塔,谏迎佛骨。”
  
  “此举,在长安掀起了佛教热。”
  
  “本来宗教之事,算不上对错,百官也懒得管这事。”
  
  “何况大家都看得出宪宗对佛教推崇备至,谁又上赶着去找不痛快呢?”
  
  “可佛教的到来,弄得长安城人心浮躁、社会不安。”
  
  “佞佛误国,韩愈岂会袖手旁观?”
  
  “于是执笔一挥写就《论佛骨表》,言辞犀利,要求烧毁佛骨。”
  
  “他怎不知,自己的行为无疑会惹怒宪宗,招致祸端,但他还是这么做了。”
  
  “果然,宪宗看到奏折后大发雷霆,下令要将韩愈处以极刑。”
  
  “面对圣上的震怒,韩愈倔得出奇,始终不曾改口。”
  
  “旋即,韩愈被贬至潮州,即刻上道,不容停留。”
  
  “两次贬黜,都是因言获罪,由此能看出韩愈的秉性。”
  
  “哪怕在官场浸泡数十载,看透里面的弯弯绕绕,他也不愿融入其中。”
  
  “不看人脸色,不顾及面子,拼着得罪权贵的风险,也要把实话讲出来。”
  
  “他的行为看起来较真,却是忠言逆耳,苦口良药。”
  
  “身处名利场,却不被罗网困住,所言所行,只求无愧于心。”
  
  辛弃疾:唐代第一文豪韩愈,原来一生如此坎坷。
  
  韩愈献上一篇文章给当时权势滔天的太尉李德裕,满怀期望地等待赏识,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冷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