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平安 (第2/2页)
“真不跟我回去?”
沈叶没犹豫:“大哥,我回去会害了你的,尉迟修一直以为我死了,要是被他知道我还活着,他肯定要想办法拿我威胁你的。”
尉迟风笑了笑:“你当你哥我这些年是吃白饭的?这点保护你和舅舅的能力都没有?再说了,这些年你长进挺多啊,跟舅舅学了不少吧。”
“嗯。”沈叶点了点头,然后再次摇了摇头,“梨梨救了我和舅舅,如果舅舅要回大金,至少我还得留在梨梨身边,我答应过她的。”
尉迟风沉默地看着弟弟,有些无奈:“沈小姐能让你如此,想必她是个极好的人,才能让你心甘情愿在她身边吧。”
“嗯,梨梨是个很好的人。”
无关情爱,他对梨梨,有救命之恩的感激。
但更多的,是这几年来在点点滴滴相处间被她善良、真诚、纯净所打动。
还有一点他的私心,也更加让他想要留在南晋。
反正他在大金也做惯了纨绔不羁的皇子殿下,还不如留在这呢。
沈叶如此坚持,尉迟风也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这里有顾子亦在,他很放心。
“一年之期转瞬即逝,这一年,很关键,我需要舅舅。等明年天凉之时,舅舅会为我开路辟地,我会带着兵马踏平尉迟修的宫殿。”尉迟风坚决道,“到那时,你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亲王。不要忘记,你的名字,叫尉迟烨。你永远是我的弟弟。”
所以不要再说拖累我的话,你是我的弟弟,你不会是我的拖累。
你是我的家人。
沈叶心尖颤动,无声地点头。
尉迟风随着众人去了趟柳城,在柳城城郊的院子里,见到了上官正中。
上官正中,这个名字他已经许久没用过了。
在看到尉迟风出现在他门口的时候上官正中便知道,他该回去了。
上官正中随着尉迟风回了大金,沈叶独自留在了南晋。
到了二月,应当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雪反而又变回了往年一般的小雪。
杨氏为此特地带了几个孩子又去了趟寺庙,捐了许多香油钱,说是感谢老天手下留情。
梨梨这才知道,杨氏一直担心这暴雪出什么大事,出了大事之后,梨梨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天灾不同于人祸,天灾牵扯到的人太多了,梨梨若是想要干涉天灾,那就要改变太多人的命数。
杨氏担心梨梨受不住。
过完元宵,顾子亦来找梨梨告别。
“回京?”
梨梨有些诧异,倒不是舍不得他,顾子亦毕竟是东宫太子,迟早要回去的。
只是没想到会那么突然,甚至连年都没过。
“嗯,顾子期我会一起带回去。”
顾子亦见梨梨面露疑色,开玩笑道:“舍不得我?”
“哦,那倒没有。”梨梨眨眨眼,“只是有点惊讶。”
小姑娘实诚的很,一点谎不撒的。
顾子亦被噎了一句,有些无奈。
“顾子安被贬为庶人,京中局势早已稳定。”说罢,顾子亦顿了顿,有些意味深长道,“其实,两年前我便合该回京坐镇东宫。有些事情我在京城处理起来倒是更加方便些。”
“那为什么现在才回去呀?”
顾子亦沉默地看着她,叹了口气:“没事。”
梨梨:“.......哦。”
元宵后的第五天,顾子亦便带人回京,还顺道带走了顾子期。
顾子期不肯走,梨梨哄了他许久。
“子期乖,过几年姐姐去京城找你好不好?”
顾子期哭哭啼啼的,勉强信了。
梨梨去送行,顾子亦深深地看了她一眼,骑着马走了。
梨梨望着渐行渐远的那一群人,心里倒是没什么伤感的。
总会再见的。
除夕那晚,沈老三在柳城给百姓们办了一场灯会,又把沈家一大家子都接来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之后,又去一起逛了灯会。
街上热闹非凡,过年的气氛十足,一盏又一盏的灯挂了满街。
沈家人都很高兴,暴雪过后终于得了以往的安宁,接下来就是瑞雪丰兆年了。
大家都在尽力忽略沈嘉豪不在的事实。
这是沈嘉豪没有和家人一起过的第一个年。
梨梨一路上买了很多小吃,都是沈嘉豪爱吃的。
沈嘉豪不在,沈嘉禄便成了最大的,自发地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
知道弟弟妹妹们心里其实很记挂大哥,沈嘉禄便掏银子去买了五盏花灯,带着他们去河边一起放花灯。
“来,咱们都给大哥写句话吧。”
沈嘉禄的一句话仿佛打开了众人心里的闸,几人都不再压抑了。
几个小子都洋洋洒洒写了一版,诉说着对大哥的思念。
沈嘉豪是最大的大哥,每个弟弟都是他打小带大的,长兄如父。
以往这个时候沈嘉豪一定会带着他们去城里看杂耍,今天却连他具体在哪里都不知道,能不伤心吗。
梨梨倒是没有写那么多。
她只写了两个字:平安。
万事皆以平安为上。
大哥哥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抱负。
梨梨能做的,也就只有祝他平安罢了。
沈老婆子眼含泪光,瞧着孩子们的背影,满足又感叹。
“也不知道嘉豪在军中吃了年夜饭没有。”
沈老头叹了口气,拍了拍她的手:“好了,别想那么多了。”
沈老大和刘氏也忍不住红了眼,刘氏刚开始,虽能理解也支持儿子上战场保家卫国,但她毕竟是个母亲,沈嘉豪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的,她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埋怨他为什么要去这么危险的地方。
那可不是开玩笑的,随时随地要没命的啊。
可埋怨过后,便只有无限的担心与心疼。
她是娘亲,她不关心儿子在战场上挣了什么功绩,只担心儿子在军中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罢了。
“无论怎样都是他自己选的。”刘氏抹了抹泪。
杨氏和陈氏在一旁无声地安慰着他们。